主题专栏
当前位置:主页 > 主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 >
学习园地 |第七十四期:【奋斗百年路·永远跟党走|学论述、学问答、学简史】
作者:党建部发布日期:2021-07-26 10:11

编者按:集团公司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页“奋斗百年路·永远跟党走”栏目中,设置学论述、学问答、学简史模块,与广大党员一起逐篇学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论述|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0年10月23日

(第二部分,共分三部分学习)

同志们、朋友们!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经此一战,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愈战愈勇,越打越强,取得了重要军事经验,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一战,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经此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得到深刻塑造,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受到极大鼓舞,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它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世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不论多么强大,如果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对立面,恃强凌弱、倒行逆施、侵略扩张,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这一战,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同志们、朋友们!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70年前,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让世界知道了“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志愿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在他们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志愿军将士面对陌生的战场、陌生的敌人,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把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面对各种阻力压力,中国人民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总能展现大智大勇、锐意开拓进取,“杀出一条血路”!

【学论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如何认识社会和谐、怎样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上,我们也发生过严重失误和曲折,教训是很深刻的。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认识,为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6 年 10 月 11 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年版,第 674 页

【学问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96.如何理解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安排,是从制度建设层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举措。把党的领导制度明确为我国的根本制度,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确定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关乎长远、关乎全局的地位和作用,抓住了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党的领导制度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根本制度成果。党的领导制度是一个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制度体系,主要涵盖了六个方面的制度。这六个方面的制度彼此支撑、相互联系,共同构筑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大厦,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根本制度保障。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这是由党的领导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体系中的统领地位,是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的必然反映、内在要求。党的领导制度明确了我国政治生活的领导关系、领导主体、领导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根”和“源”,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心脏”和“引擎”,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发挥着提纲挈领、无可替代的作用。把党的领导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彰显了我们党的高度制度自觉、制度自信。提出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体系中的统领地位,有力推动了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推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是贯彻执行党的领导制度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领导制度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建设好、完善好,以此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学简史|《中国共产党简史》】

党的十九大和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80人,特邀代表74人,代表全国8900多万党员。

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报告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大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继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之后,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