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专栏
当前位置:主页 > 主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 >
学习园地 | 第六十一期:【奋斗百年路·永远跟党走|学论述、学问答、学简史】
作者:党建部发布日期:2021-07-05 10:57

编者按:集团公司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页“奋斗百年路·永远跟党走”栏目中,设置学论述、学问答、学简史模块,与广大党员一起逐篇学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论述|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人民政协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0日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主题、职能,推动人民政协性质和作用载入宪法,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人民政协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紧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心聚力,开拓了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学论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

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在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 年 12月18 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第593-594 页

【学问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83.为什么说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稳固,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需求,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政治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政治安全,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利益,实现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全攸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在政治安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我们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政治安全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维护政治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没有政治安全这块基石,人民的美好生活就如同空中楼阁。政治安全决定和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等各个领域的安全。国家安全是由多个领域安全共同组成的,不同领域的安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传导效应和联动效应。其中政治安全是核心,起决定性作用,规定和制约着其他领域的安全。没有政治安全的保障,其他领域的安全就无从谈起,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最终也要反映到维护政治安全上来。必须从维护政治安全的高度谋划和推进各领域国家安全工作,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应对各领域安全风险挑战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其在协调各领域安全中的抓手作用。

【学简史|《中国共产党简史》】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抗击非典的胜利,充分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非典的发生和蔓延,也暴露出我国在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之后,存在发展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等新矛盾新问题,这进一步引发了党中央对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历史地摆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2003年8月底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中央通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及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指导方针的适时调整,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得到缓解,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没有出现大的起落。到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上升到世界第三位。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客观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

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党中央着眼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相继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形成并丰富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阶段性特征。“十一五”规划还第一次将延续50多年的“计划”改为“规划”,这一字之差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功能定位,反映了我国发展理念、经济体制、政府职能的重大变革。